11月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內熱鬧非凡,中國科學院第八屆科學節2025廣州專場暨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第十一屆名園名花展在此盛大舉辦。此次活動吸引了40余家中國科學院院內外機構積極參與,各參加單位帶來了琳瑯滿目的特色展品、精彩紛呈的節目以及富有創意的實踐活動,科研“國家隊”攜眾多科技成果驚艷亮相。
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工作組、植物園科普工作協作組、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以及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聯合主辦。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形式新穎多樣,涵蓋了中國科學院第八屆科學節(2025)廣州專場活動、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第十一屆名園名花展、大科學裝置模型展、科學家科普講座、創新展、創工坊以及科學之美活動等多個板塊。
?

“科學節不僅是展示科技創新成果的窗口,更是連接科學與公眾的橋梁。”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任海表示,中國科學院科學節自2018年創辦以來,已成為面向社會公眾的大型科學嘉年華活動,主場活動設在北京。本屆廣州專場以“嗨,科學!好奇探索未知,科學連接未來”為主題,緊扣“美麗灣區科學萬象”的生態愿景,生動呼應“綠色全運”理念。活動旨在通過多元化的科普形式,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讓科技創新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今年恰逢中國科學院建院76周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6周年,也是科學節品牌活動走過的第八個年頭。在今年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中,廣州分院積極動員包括院士在內的科技志愿者參與科普活動,凝聚科普志愿者的力量,探索科普創新形式,精心組織特色科普活動。廣州分院及所屬11家單位開展了近30項科普活動,受眾人群達20萬余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關于嫦娥六號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樣并發布的首批研究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華南國家植物園2024年游客量突破520萬。這些活動推動了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和科學教育加法的深入實施。
?

廣州專場活動圍繞“節目+節日”兩大特色,開辟多場景、多板塊內容。共設置“名園名花展”“創工坊”、科學實踐活動、“創新展”“科學零距離”參觀活動、“科學之美”展示等多個板塊。通過科學展覽、實景模型、科普報告、科學參觀、科學實踐等形式,讓公眾全方位感受科學魅力。

其中,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第十一屆名園名花展以勒杜鵑(也稱“三角梅”)為主要展出花卉,以“美麗灣區,科學萬象”為活動主線,以“嶺南大地的熱烈篇章”為藝術展主題,生動呼應“綠色全運”理念。簕杜鵑在逆境中頑強生長、在陽光下熱烈綻放的特質,恰似運動員永不言棄的拼搏意志;其絢爛奪目的綻放,又如同全運賽場上的精彩瞬間。整個活動以花為媒,在苞片的絢爛與枝葉的堅韌中,展現灣區蓬勃的生態活力與城市魅力,傳遞自然、城市與人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景。

“創新展”板塊集中展示了各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如單人噴氣飛行背包、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等。通過實物和模型展示,讓公眾親身體驗前沿科技,感受科技改變生活的強大力量。

“創工坊”板塊以科學實踐和科普互動為主,通過新能源實物和模型展示、互動科普游戲,以及“魔術可樂”“大象牙膏”等科學實驗,讓公眾體驗科研工作的有趣一面,激發公眾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科學之美”板塊展出了近200幅精美的科學圖片、植物科學畫,以及勒杜鵑的多樣性和開發利用等研究進展內容。讓公眾看見科學家眼中的世界,感受自然生命的美妙肌理,激發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和觀察力。
本屆科學節通過科學展覽、實景模型、科普報告、科學文藝匯演、科學實踐等形式,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活動向全社會全面展示了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創新進展和科技創新成果,描繪了科技造福人類生活的美好愿景,激發了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本屆科學節吸引人民日報等14家媒體報道。
附件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