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林間院士團隊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在青藏高原東緣鮮水河斷裂帶取得新認識:北西段鮮水河斷裂正把“地震能量”分流給八美—康定段的次級斷裂,其中折多塘斷裂西北段左旋走滑速率高達6.7 ± 1.4 mm/yr、正逐漸成為區域主要應變通道。成果“Normal Faults and Tectonic Model of 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Within the Southern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Eastern Tibet”發表于國際期刊Tectonics,博士生張志文為論文第一作者,導師楊曉東為論文通訊作者。
鮮水河斷裂帶是青藏高原東緣最活躍的左旋走滑斷裂之一,歷史上曾發生多次7級以上強震。其八美—康定段順時針旋轉約25°,并分叉成數條次級斷裂。研究團隊利用衛星影像、厘米級無人機地形、10Be宇宙成因核素與光釋光(OSL)測年,首次定量約束木格措南斷裂和折多塘斷裂西北段的晚第四紀滑動速率:木格措南斷裂分南北兩支,合計年左旋走滑2.3毫米,垂直分量向北加大;折多塘斷裂西北段年左旋走滑6.7毫米,向東南逐漸減弱,在折多山地區展示出高于其他分支的滑動速率,表明其正逐漸接替色拉哈斷裂,成為區域主要能量通道。
研究認為,北西段鮮水河斷裂與康定以南的磨西斷裂在空間上呈左旋左階排列,從而在八美—康定拐彎段形成“釋放型階區”,導致局部拉張環境。木格措湖(水深約30米,位于約600米深的構造洼地)以及沿著木格措南斷裂、折多塘斷裂觀察到的8-10米高的斷層陡坎正是這種拉張環境的直接證據。階區內雅拉河斷裂,色拉哈斷裂,折多塘斷裂,以及木格措南斷裂呈現右階排列格局。
該研究為評估鮮水河斷裂帶未來地震危險提供了新的定量依據,對認識大型走滑斷裂的應變分配與次級斷層成因具有普遍意義,對沿線城市建設以及國家重點工程的抗震設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圖1 研究區斷裂構造與地震分布

圖2 木格措南斷裂的地形地貌表現與位移估算

圖3 鮮水河斷裂帶八美-康定段的InSAR地表形變觀測與三維結構特征
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和海南省外國專家項目等聯合資助。
論文信息:Zhang,Z.,Ren,J.,Wang,S.,Yang,X.*,Bell,R. E.,Lv,Y.,Xu,Z.,& Xu,X.,2025. Normal Faults and Tectonic Model of the Bamei–Kangding Segment Within the Southern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Eastern Tibet. Tectonics,44,e2025TC008925.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9/2025TC008925.
附件下載:

